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你會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被這個疾病俘虜了。
在幾年前,我們還是認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會容易發生的疾病,而今,在門診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十幾歲的中學生因為血糖高來就診,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
還是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奶茶、蛋糕、冰淇淋、肯德基、麥當勞等等的高熱量飲食的催化下,孩子們對美食產生了心理和生理的依賴,這些被稱為“美食”的垃圾食品成了他們的快樂!
而在這些垃圾食品的作用下逐漸產生了肥胖兒,若是再加上不愛運動的特點,無疑就大大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得了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視、不控制。
我們在臨床上會遇到幾類比較極端的患者,一類是知道自己患病後的生無可戀,非常焦慮,什麼都不敢吃;一類是覺得糖尿病沒有給自己帶來太多的不適,所以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從來不節制飲食。這兩種態度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糖尿病治療的兩大基石,始終是醫學營養治療(也就是合理飲食)以及運動治療。
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還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民以食為天”,若是告訴患者,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大概他們也要覺得生活沒了希望。
飲食控制,首先要控制總的熱量的攝入,每日可攝入的總熱量,需參考性別、年齡、是否處於生長發育期、是否處於孕期或哺乳期、理想體重,運動強度等等因素。
通常可以將一天的熱量分為早餐約30%,午餐約40%,晚餐約30%,我們儿時便聽大人一直講,早餐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其實這是一句科學的總結。
早餐的結構,很多人會比較隨意,可能一碗粥打發,可能來個煎餅、兩個包子、時尚且省事的可能是牛奶加麵包。那麼誰更加合理一些呢?
首先,早餐的營養必須全面,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最好再加上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或蔬菜。
那麼我們就可以來一些組合供患者選擇,比如:
-
4-6個餃子+1個雞蛋+1杯牛奶;
-
一個小饅頭或花卷+1份蔬菜(盡量避免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蔬菜)+1個雞蛋+1杯豆漿(有些患者不愛喝牛奶,或存在乳糖不耐受);
-
一小碗泡飯(或者是粗糧比如燕麥片之類,盡量不喝粥)+少量的瘦肉和蔬菜+1個雞蛋;
這樣的組合裡麵包含了上述提到的幾大營養物質。
進食的速度也是要控制的,據研究表明,狼吞虎咽的進食速度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建議早餐的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
相關閱讀:糖尿病早餐吃什么最好?糖尿病飲食
中餐的結構,可以比早餐更加多樣化,主食的量一定要把控好,盡量不超過二兩,蔬菜可以半斤左右,盡量選擇綠葉蔬菜,富含纖維的蔬菜,瓜類中首選冬瓜、絲瓜、黃瓜等,蔬菜當中的土豆、南瓜、茨菇、山藥等對血糖影響相對較大,盡量少食;
對於葷菜的選擇,其實也是非常多的,鼓勵多選擇禽類、魚蝦類,瘦肉也可適當攝入,烹飪方法很重要,油炸、紅燒、燒烤類要禁忌,推薦清蒸、水煮等烹飪方式。
晚餐後人們的運動量會大幅的下降,若進食過多的熱量會要吃的比午餐清淡很多,結構中不能含過多的脂肪和蛋白質。
若是能將晚餐中蛋白質熱量的5%左右挪至早餐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熱量,比如可以將晚餐或者晚餐後可能要進食的一部分食物(奶製品、甜品、堅果)放在早晨時進食,這樣的話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將下降5%左右。
近日發表在Diabetes Ca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晚餐的進餐時間與糖尿病的發生有相關性,晚餐進食時間晚的人比進食早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另外,有一些非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若是能夠避免,可能明顯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首先,夜宵盡量不要吃:研究表明,整個晚上每增加3小時的空腹時間,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會降低20%,血糖水平也會低4%左右。對於一些長期熬夜、值夜班的人群,只要不增加夜間進餐次數,就可以阻止熬夜引起的代謝晝夜節律紊亂和高血糖水平。
其次,狼吞虎咽式的進食習慣亦有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應用15-20分鐘吃早餐,中、晚餐則用半小時左右吃完,適當的延長進食時間,增加食物的咀嚼時間。
科學合理的攝入一日三餐,讓美味與健康兼得!
相關閱讀:糖尿病人哪些食物不能吃?


沈晓华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