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紀之後,動脈就容易出現硬化的問題,不過現在生活中不少人年紀輕輕的也出現了動脈硬化的問題,有年輕化的趨勢,這個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了。那麼動脈硬化是怎麼回事?
動脈硬化是有很多部位的,比如小動脈、主動脈、動脈中層等等,最為嚴重的當然是主動脈硬化了,因為主動脈是直接給心臟供血的,這個地方血管出問題了,心臟供血就會受到影響,造成心臟功能的減退甚至衰竭,嚴重危害生命。
動脈硬化的高風險人群:
①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② 抽煙、酗酒
③ 缺少運動、肥胖
④ 經常處於高壓下工作、脾氣暴躁的人
⑤ 家族史
主動脈是直接給心臟供血的,這個地方血管出問題了,心臟供血就會受到影響,造成心臟功能的減退甚至衰竭,嚴重危害生命。 如果形成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或出現急性主動脈夾層分離,均可迅速致命。 頸動脈是直接連通大腦的血管,位於頸前部和氣管兩側。這兩根動脈因為獨特的Y字型結構,很容易發生堵塞,也就是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常堆積在頸動脈。通常,人到40歲左右,頸動脈的動脈硬化斑塊開始明顯;到60歲左右,頸動脈找不到一處斑塊的人屈指可數。 頸動脈硬化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或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卒中,表現有頭暈、頭痛、煩躁、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減退、肢體麻木等;也可引起腦萎縮,表現為精神、行動失常,智力和記憶力減退,以至癡呆等。 腎動脈硬化是指由於腎動脈及分支和/或小動脈的硬化而影響腎血管功能的一類疾病。根據病情進展的快慢分為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和惡性小動脈性腎硬化。 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主要病因是高血壓、年老;惡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的基礎病約有40%為高血壓,15%為慢性腎炎,其餘為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放射性腎炎、先天性腎髒病、腎盂積液、柯興氏綜合症。 從心臟流出來的動脈血,經過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膕動脈及小腿的動脈,為下肢提供營養。如果這些動脈裡積聚了斑塊,管腔就會變窄,流向下肢的血流減少甚至中斷,腿和腳就會出現疼痛、麻木等缺血症狀,尤其在活動時(間歇性跛行),臨床稱為外周動脈疾病,也稱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動脈硬化患者普遍兼有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定期監測血壓血糖指標,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有些人在平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這樣肯定是不行的,最容易發胖,每天至少慢跑半個小時,這樣肥胖產生的機率就非常低了。所以提倡運動、控制肥胖也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飲食的不健康,是導致動脈硬化產生的關鍵因素。想要保護血管,飲食原則是限制脂肪攝入量。對心血管系統最不利的物質,就是飽和脂肪酸,因為飽和脂肪酸可以促進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並使形成的脂蛋白易於附著在血管壁上,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而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豐富的是動物脂肪,尤其是肥肉、豬油、奶油等。
相反,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低血漿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並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是有效預防動脈硬化的物質,主要多存在於魚類、植物油、豆製品等。
另外,維生素也是對抗動脈硬化,軟化血管的佳品,建議大家平日應該多吃點蔬菜和水果。
動脈硬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就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抽煙喝酒這些壞的習慣導致的,希望每個人為了自己的身體考慮一定要養成健康的好習慣,摒棄一些壞習慣,這樣動脈就不會硬化的機率就會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