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居家隔離還是普通家庭,這份意外傷害手冊都可以幫到你或你的家人。
- 1、切割傷
- 2、燒燙傷
- 3、扭傷/撞傷
- 4、手指夾傷
- 5、骨折
- 6、頭部受傷
- 7、被動物咬傷
- 8、乳牙磕傷
- 9、恆牙磕傷
- 10、氣管異物吸入
- 11、心肺復蘇
- 12、誤服中毒
3、塗抹:可以在傷口表面塗一層薄薄的凡士林;如果有滲液可塗抗生素藥膏(如莫匹羅星軟膏)。
4、保護傷口:可用醫用紗布覆蓋傷口保持傷口清潔,使用繃帶或透氣膠帶固定的紗布。如果受傷只是輕微的擦傷或劃傷,無需遮蓋。
5、如果需繼續做飯,可帶上手套保護傷口,但要注意適當脫下手套讓傷口透氣。
大多數割傷可在7-10天內自行癒合。
因為對於短小、乾淨的切割傷,一般乾淨自來水或生理鹽水清洗即可,過氧化氫、酒精、碘伏的抗菌作用很小,甚至會影響傷口癒合或帶來其他不良反應。
3、衝:用流水沖傷口5分鐘或濕敷30分鐘。
4、疼痛處理:可使用非處方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來止痛。
1、多處燒、燙傷;
2、範圍很大(大於5cm寬);
3、被火、電線、插座或化學品燒、燙傷;
4、燒、燙傷位於面部、頭皮、手、生殖器或關節;
5、感染(腫脹、流膿、發紅變深或傷口附近皮膚出現紅色條紋)。
1、避免直接用冰敷或冰水冷卻燙傷部位,以防加劇疼痛、加深燒燙傷。
2、不要自行挑破水皰,以防感染。
在受傷後的前48小時內,家長需要遵循RICE原則。
1、休息(Rest):盡可能不要活動受傷部位,保證受傷處得到充分休息;
2、冷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受傷部位(紅、腫、淤青處)進行消腫。一次不超過20 分鐘,每天4到8次;
3、加壓包紮(Compression):用彈性繃帶壓迫受傷部位至少2天,以便於盡量減輕腫脹;
4、抬高(Elevation):將受傷部位抬高至心髒水平以上可減少腫脹;
5、遵醫囑使用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治療疼痛和腫脹。
1、觸摸或移動受傷部位時感到劇烈疼痛;
2、受傷部位感到麻木或“針刺”感;
3、出現感染跡象(皮膚表面溫度升高、發紅、出現條紋、腫脹和疼痛);
4、5 到7 天后還沒有改善的拉傷或扭傷。
1、如果流血:
– 清創:流水(生理鹽水或乾淨的水)和肥皂清潔傷口;
– 包紮:並用乾淨的無菌紗布包紮;
– 冷敷:用冰塊或涼毛巾冷敷,緩解疼痛,減輕腫脹;
2、如果沒有出血:
– 冷敷:用冰塊或涼毛巾冷敷,緩解疼痛,減輕腫脹。
如果受傷後沒有感覺不舒服,觀察24-72小時,如果出現發熱、疼痛、紅腫嚴重或者有液體滲出傷口,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需要就醫。
1、第一時間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確定孩子神誌清楚,對話、問答和往常一樣;
2、如果孩子沒有明顯的外傷,需要通過以下3個方面進行判斷是否出現骨折:
– 看:看孩子身體上有沒有明顯腫脹或畸形的部位(可以和正常未受傷側肢體進行對比);
– 摸:觸碰孩子受傷的部位,看有無躲避或因疼痛而哭鬧加重的現象;
– 動:試著讓孩子自己活動受傷的部位,看能不能完成平時可以完成的動作以及動作有無異常。
3、如果孩子疼痛,止痛藥物可能掩蓋症狀,影響醫生的判斷,在就醫前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物,稍大的孩子可以用冷敷袋(不要用冰塊)或者涼毛巾冷敷進行止痛;
4. 如果伴隨傷口流血,需要按壓止血:
– 若傷口出血,則用乾淨的紗布或繃帶緊壓出血部位20分鐘;
– 也可將受傷部位抬高至心臟平面以上,以減緩出血;
– 如果20分鐘後仍不能止血,及時就醫。
如果孩子摔跤後存在精神狀態不佳、腫脹畸形、感覺疼痛、肢體活動異常等現象,請及時就醫進行詳細檢查。
兒童墜床或因其他活動磕到頭部,都屬於頭部受傷的觀察範圍內。
如果孩子>2歲,頭部輕微受傷,且之後走路正常,意識清醒,則:
1、每3-4小時在受傷部位放一個冰袋或速凍袋20分鐘。皮膚直接接觸冰塊會凍傷,需要包裹在毛巾或襪子中;
2、在接下來的24-48小時內仔細觀察孩子,如果發現異常狀況則需要立即就醫。
1、當孩子<6個月;
2、從0.9-1.5米以上的高處跌落;
3、孩子摔傷後失去意識;
4、當頸部或脊椎受傷,撥打急救電話120 (期間不要自行移動孩子);
5、在平時清醒的時間段內出現嗜睡或無精打采,在睡著時無法喚醒;
6、持續而且嚴重的情緒激動或不停地哭泣;
7、協調能力出現問題,走路姿勢怪異等;
8、孩子清醒了一會兒又出現了意識障礙、癲癇發作、呼吸節律紊亂等;
9、劇烈頭痛或頭痛逐漸加重;
10、孩子多次嘔吐;
11、頭部受傷出血多;
12、耳內或鼻內流出血液或水樣液體。
如果孩子嘔吐或癲癇發作,將他們側翻躺著,同時盡量保持頭部和頸部伸直。這將有助於防止嘔吐導致的窒息並保護頸部和脊柱。
被動物咬傷
1、清潔傷口:
– 如果傷口正在流血,請用乾淨的繃帶或毛巾按壓傷口,直到流血停止;
– 如果傷口沒有大量流血,請用肥皂和水清洗,用流水多沖洗傷口幾分鐘;
2、塗藥:
擦乾傷口,塗抹抗生素軟膏,並用無菌紗布或乾淨的布蓋住。
即使咬傷區域很小,在簡單處理傷口後也需就醫診。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進行狂犬病和/或破傷風的暴露後免疫。
動物咬傷和抓傷,即使是輕微的,有時也會導致並發症,即使是家庭寵物(在兒童中,報告的大多數動物咬傷都來自狗),抓傷和咬傷都可能攜帶疾病。
檢查:如果被撞掉或磕斷,檢查脫落的牙齒是否遺留在口腔中,及時找到;
止血:在牙槽中使用紗布或棉球止血,然後讓孩子咬住;
就醫:隨後帶孩子前往口腔科醫生處檢查是否需要有後續處理。
如果牙齒磕掉
檢查:如果牙齒磕掉了,請從牙冠部而不是牙根(牙齦中的部分)撿起牙齒;
清洗:如果髒了,使用冷水、或牛奶輕輕沖洗,不要擦洗或接觸牙根部位;
歸位:用手將牙齒再放回牙槽窩中,讓孩子用手撐住牙齒,或者咬住紗布或者乾淨的毛巾,使牙齒能夠固定在牙槽窩中;
保存:如果孩子不配合歸位,可以將牙齒保存在牛奶、生理鹽水(良好的存儲介質)中。如果身邊沒有這些物質,可以把牙齒放在盛放孩子唾液的杯中,不建議直接放在口中,以免引起誤吸和誤吞;
就醫:盡快前往牙醫處,最好在15分鐘到1小時內進行後續處理;

撿起牙齒的示意圖

牙齒放回牙槽示意圖
如果牙齒斷裂
保存:請將碎片保存在牛奶、生理鹽水(良好的存儲介質)中;
止血:在牙槽中使用紗布或棉球止血,然後讓孩子咬住;
就醫:盡快前往牙醫處就診,商議後續的處理方法。
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盡量不逗他笑或說話,5歲以下孩子不建議吃堅果、整顆葡萄、果凍等顆粒狀食物,可一定程度避免氣管異物吸入。
情況一:不能說話或咳嗽,孩子還有反應
1、<1歲嬰兒:
應進行5次背部拍擊和胸部衝擊法。
– 使嬰兒處於頭低位,先讓其面朝下方,拍背5次;
– 然後讓其面朝上方,擠推胸部5次。
2、≥1歲兒童:
應進行5次腹部衝擊(海姆立克急救法)。
– 站在孩子的身後。將一隻腳稍微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以保持平衡。將雙臂環繞在腰部。稍微向前傾斜這個人。如果孩子還小,請跪在孩子身後。
– 用一隻手握拳。放在孩子的肚臍上方。
– 用另一隻手握住拳頭。快速擠推腹部– 好像試圖將人抬起一樣。
情況二:孩子還有咳嗽
不建議自行做海姆立克急救法,應盡快就醫。
1、不推薦對1歲以下嬰兒使用腹部衝擊法,因為這可能會損傷肝臟,該年齡段的肝臟較大且不受保護。
2、每輪背部拍擊和胸部衝擊法或腹部衝擊法後,檢查口中是否有異物,有的話盡可能取出來,但要小心不要將異物推得更深,如果沒有的話重複海姆立克法。
當孩子表現為沒有反應,應該立即就地胸外按壓,同時撥打120。
只有確定對方已經失去意識且沒有呼吸的時候,才需要給對方做心肺復蘇。
1、<1歲嬰兒
實施胸外按壓時,可採用雙指法或雙拇指環繞法。
– 雙指法
只有1名施救者時,用食指和中指實施按壓,兩指置於兩乳頭連線下方的胸骨上。
由於嬰兒的枕部較大,可能有必要輕度仰伸嬰兒頸部並將一隻手掌或一條毛巾卷置於其上胸部和肩部之下,以確保按壓的力量集中於心臟。

圖源:UpToDate. 醫護人員實施的兒童基礎生命支持
– 雙拇指環繞法
有2名施救者時,建議採用雙拇指環繞法。
雙手環繞胸部,並用兩拇指按壓心臟。兩拇指在胸骨下半部分實施按壓,避開劍突,同時其他手指展開,環繞胸腔。
2、>1歲的兒童
單手或者雙手按壓都可以,救援對象為成人則需雙手按壓。
清潔劑、強酸強鹼等化學物品最好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別用飲料瓶來裝化學液體,以免孩子誤以為是飲料,可最大程度避免孩子誤服有毒化學物品。
1、不要催吐,因為如果是強酸或者強鹼性的毒物,會對食道和咽喉進行造成二次傷害;
2、如果孩子嘴週還有殘留物,馬上檢查並清理孩子嘴裡的殘留物;
3、如果是皮膚表面中毒,救援人員需要戴上手套脫掉患者身上的受污染的衣服。立刻幫孩子沖洗皮膚15到20分鐘。
4、如果是眼睛內被濺入毒液,用流動的涼水或溫水輕輕沖洗眼睛20 分鐘;
5、如果是吸入毒藥,盡快讓患者接觸新鮮空氣;
6、如果患者吞食的是鈕扣電池,電池卡在食道中可能會在短短2小時內造成嚴重燒傷,需要趕緊去醫院。
處理後儘快就醫。
1、當患者是孩子時,如果他們躺著但是開始嘔吐,請將他或她的頭轉向一邊以防止窒息;
2、看看患者周圍有沒有可能誤食的藥品或者毒物的包裝和殘留物收好一併帶到醫院去。
以上內容均來自怡禾《家庭急救手冊》。
在怡禾與穩健醫療聯名打造的家庭急救組合套裝中有相應的實體冊子,另外急救包中還包括上述提到的醫用紗布、繃帶、透氣膠帶、一次性冰袋等物品。
意外傷害發生時,家裡備有這個急救包,遇事不慌。
參與編輯:王素娜醫生、譚為霞醫生、怡禾編輯團隊
參與審核:林漢煉醫生、王素娜醫生、譚為霞醫生、武宇輝醫生、謝立夏醫生
責任編輯:鄭清湄、何杏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