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在診斷結直腸癌時,便便的確是一個參考依據(比如是否有腹瀉或者便秘、便便變細、便血、黑便等)。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大便變黏原因很多,飲食、腸道黏膜功能、消化液分泌功能都有關係,其中消化道的惡性腫瘤所佔的比例非常低,沒有必要過分焦慮。
如果突然出現便便不正常,與其胡亂猜測自己嚇自己,不如到專業醫院檢查排除病因。


有便意卻總感覺沒拉乾淨,這種“不痛快”真的太折磨人了。這要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確實沒拉乾淨。比如便秘或腹瀉時,常有拉完一段突然“破功”的情況。
這是因為,直腸裡裝滿了便便才會產生排便衝動,但便便卻不是完全連續的,這段剛清空完,還要再蠕動一會兒、排點空氣出來,才有下一次排便衝動。
便秘的患者腸道蠕動比正常人緩慢,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第二種情況是腸子已經排空了,卻還有“水落石不出”的殘留感。在醫學上,這種症狀叫“裡急後重”[5]。
最常見的情況是痔瘡,它就像個小球一樣從直腸末端冒出來,被你當成了殘留的便便。
還有出現直腸炎或炎性腸病時,炎症會刺激到直腸黏膜神經,讓大腦經常誤以為是“便便要出來了”。
如果你已經在消化科進行了相關檢查,並沒有發現問題,就要考慮其他器官的問題了。
常見的男科前列腺各種疾病,以及婦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病理性子宮後位、盆腔淤血綜合徵等[6],也可能壓迫到直腸,讓人便意不斷……


屁屁一定要從前往後擦。可別小看這一動作,能為我們降低感染風險。
就拿女性來說,肛門、陰道口、尿道口三者靠得很近,抵禦病菌的能力是逐漸減弱的。
也就是說,論清潔度尿道處最乾淨,而細菌最多的是肛門,從前往後擦,能保護相對脆弱的陰道口和尿道口,降低婦科炎症和尿路感染的發生風險。注意要單方向擦拭,不要來回反复擦。
對男性來說,也是同理,雖然男性在尿道上有先天優勢,但畢竟“前面”也是較脆弱部位,從前往後擦總不會壞事。


有些人,連在家上廁所的時間都是卑微的。只要蹲廁所超過3分鐘,老媽的連環call就來了:
而且,玩手機容易增加排便時間,直腸長時間承受巨大的壓力,長此以往,不只“嗯”不出來了,直腸黏膜鬆弛、痔瘡之類的疾病也會統統出來搞事[7]。
更讓人心痛的是,還可能把手機掉進廁所裡,造成財產上的損失……
所以,排便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分鐘。集中精力排便,速度快,姿勢帥,讓自己更健康。


我們從小就知道,便後要洗手。但有多少人是“沾了下水”就算洗手了?
大部分的細菌光是用水沖是沖不走的,想要甩掉它們,最好還是用洗手液洗手,清除手部表面的油脂污垢,讓細菌無處藏身。

想要把手上絕大部分區域的病原微生物都洗掉,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洗手液功不可沒。
不過普通洗手可不能面面俱到,為了洗手更加徹底,還得苦練這招江湖絕技——“七步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