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發現,頸源性頭痛女性患者明顯多於男性患者。有研究顯示,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造成這種情況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可能與女性心理反應比較敏感有關。
和派圓針專利療法
臨床上治療頸椎病,小圓針只需一個進針點,即可把頸椎兩側的項韌帶、脊項韌帶、包括棘間韌帶和頸椎兩側的多裂肌、迴旋肌及頭直肌、頭夾肌、前斜角肌、後斜角肌、環枕筋膜等一次性鬆開。
小圓針的專利針體和針尖的特殊設計,有效避免傷及神經和血管,安全係數極高,普通臨床醫生也能輕鬆完成,1-3分鐘高效完成治療。(臨床上治療頸椎病,臨床經驗比較薄弱的醫務工作者不敢輕易下針,小針刀更需要過硬的解剖基礎和臨床實戰。)
腦血管,頭頸部肌(如頭夾肌),咀嚼肌(如咬肌,顳肌),枕後肌(如頭後大直肌),頸椎關節,三叉神經。
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竇性頭痛,高血壓頭痛,叢集性頭痛,創傷後頭痛,頸源性頭痛。
雖然頭痛有使得大腦爆炸的感覺,但是腦組織本身沒有產生疼痛的組織,這就意味著頭痛是外周組織損傷將疼痛信號傳遞給大腦。因此,除外腦腫瘤,中風導致的頭痛,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要關注腦外組織。
研究表明,偏頭痛發作往往發生在大腦的血管擴張,然後和血管有關的神經出現炎症,這些神經末梢將疼痛信號傳遞到三叉神經節,而引起頭痛。因此治療時,需要抑制腦血管擴張。
頸1-3神經根
頭頸部外傷後導致的頭痛和上三個頸椎有關,其機制可能是頸椎損傷後刺激頸神經。在某些情況下,可出現枕大神經痛。
腦膜
腦膜包繞著腦,脊髓和神經。腦膜炎的症狀之一是嚴重的頭痛。即使沒有腦膜感染,也可引起頭痛。解剖研究表明,頸部小肌肉(如頭後大、小直肌)連接到腦膜,部分頭痛可能是由於頸部小肌肉損傷,影響到腦膜導致頭痛。
頭頸部肌肉
頭頸部的肌肉損傷與緊張性頭痛密切相關,如頸部頭夾肌產生的疼痛可放射至頭部。顳下頜關節紊亂患者的咀嚼肌(咬肌,翼內、外肌,顳肌)的張力增高,這和頭痛密切相關。
頸椎關節功能紊亂
頸椎關節在大腦維持全身姿勢中發揮著重要反饋作用。這些關節對錯位和損傷非常敏感。頸源性頭痛的機制就是頸椎關節功能紊亂導致的。
上述不同解剖組織損傷導致的疼痛信號均需要通過三叉神經傳遞給腦。三叉神經的結構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幾乎所有頭頸部疼痛的信號通路。C1-C3脊神經、腦膜、咀嚼肌和麵部皮膚的疼痛信號均通過三叉神經。在某些情況下,慢性頭痛可能是較輕的三叉神經痛;所謂的“三叉神經痛”可能是頭頸部肌或頸椎關節紊亂導致的。
肌肉療法–頸後肌群–半棘肌
頸後肌群即頸後部的肌群,用來旋轉頸部和伸展頸部,使你可以向上和向後看。半棘肌包括頭半棘肌和頸半棘肌,此二肌關係緊密,需要一起檢查。
解剖知識
半棘肌包括頭半棘肌和頸半棘肌,下方附著於5-6個椎骨的橫突,這兩條肌肉在頸部背面呈垂直走向,上方附著於棘突或枕骨(頭半棘肌),構成頸部渾圓的外形。
主要功能:用來伸展頭頸部,另外也有弱的迴旋頭頸功能。
勞損的表現
當頭半棘肌內有激痛點,疼痛會圍繞整個頭部,最痛點的部位在太陽穴和眼睛上方額頭部位。
此肌僵硬會壓迫枕大神經,造成顱後枕部的麻木,疼痛,更有甚者疼痛可由後腦放射到頭頂。
當頸半棘肌內的激痛點會在顱骨底部和頸部之間產生疼痛和酸痛。如果痛點存在,將難以將頭部下垂及向上和向後看(伸展頭頸部),無法舒服地做任何頭部動作。嚴重者睡覺也無法忍受後腦受壓時產生的疼痛。
頭頸部肌群位於頸部深處,在數層肌肉以下,其出現緊繃狀態和受限區域時,可透過上層肌肉感到它們。
把頭部靠在厚度合適的枕頭上平躺,避免頭被迫向前或向後彎曲,然後手指放在顱骨底部肌肉上,沿著脊椎旁的肌肉從顱骨底部移到上背部,感覺肌肉內的僵硬條索,此即為後頸部肌肉內緊縮。按壓此處會有痛點。
預防頸源性頭痛該注意什麼
- 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和工作姿勢
人每天有6~9小時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因此,選擇合適的枕頭,睡眠中將頭頸部放在適當的位置,對於預防頸椎和頸部肌肉勞損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工作中要經常變換姿勢,避免同一姿勢持續時間過久,堅持做工間操,必要時需更換工種。
- 自我保護和預防頭頸部外傷
在生活、工作中,特別是乘車和乘飛機時,使用安全帶可減少頭頸部創傷的發生,降低損傷的程度。
- 及時治療頭頸部急性損傷
在急性損傷期,應注意保持臥床休息,採用頸託等用具進行頸部製動保護,盡量使受傷的頸椎和肌肉創傷反應減至最低程度。
- 避免過度腦力勞動和長期精神緊張
過度腦力勞動和長期精神緊張是頸源性頭痛患者的共同特徵,也是頸源性頭痛發作的重要誘因。因此,注意勞逸結合和經常調整心理狀態對控制頸源性頭痛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