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足是發生在糖尿病人身上的由於缺血/或神經病變所導致的足的畸形、潰瘍或壞疽,嚴重者可被截肢。
研究顯示:在我國,25%的糖尿病人在其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糖尿病人截肢的危險是非糖尿病人的40倍。
但是有大部分截肢是可以預防的。所以糖友要了解導致糖足會有哪些因素呢?在平常的控糖生活中一定要避免。
高血糖是所有糖尿病並發症產生的基礎。據統計,當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而血糖控制不佳者,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就明顯提高。
因為長期的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糖尿病人出現下肢血管病變:下肢發生動脈硬化導致足部缺血,促使糖尿病足的發生。
下肢發生動脈硬化後引起足部缺血,特別是足趾,加上小血管及微血管病變,使足趾血壓下降到全身血壓的一半或更低。
部分糖友甚至出現夜間熟睡時因足趾疼痛而起床,且需行走幾步才能緩解。
下肢血管病變引起組織血供不足,發生足部潰瘍時癒合困難。而在某些需要迅速增加血循環的情況下如外傷、感染、過冷及過熱等血流不能相應增加,可直接引起足部壞疽,尤以足趾為甚。
是糖尿病足發病的基礎。下肢血管的自主神經病變使血管運動減弱,局部組織抵抗力降低,微小創傷即可引起感染。
又因局部感覺障礙,微小的病變不能及時治療,導致傷口迅速擴展。
而周圍感覺神經病變引起的感覺障礙時足部因失去保護性知覺,還易導致創傷、燙傷等意外傷害。
運動神經病變還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縮,形成爪狀足趾(特別是第三、第四及第五趾),這種畸形使蹠骨頭成為足底負重的支撐點,由於摩擦,有胝形成,極易發生感染、穿透性潰瘍及骨的炎症。這些都會大大增加出現足部潰瘍的風險。
是引起糖尿病足的導火索。神經病變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創傷,繼發嚴重感染,在輕微的創傷如足底的壓瘡、趾甲修剪得過短、足癬治療不當均可引起繼發感染。
在足底壓力負荷部位皮膚及皮下纖維脂肪組織均可增厚,一旦足跟部有了感染,易迅速向四周擴散,韌帶創傷可使感染擴散,引起骨髓炎,甚至足部壞疽。
經典的Wangner分級法將糖尿病足分為6級,即0~5級。正確的分類與分級有助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和判斷糖尿病足的預後。
糖尿病Wangner分級法
|
|
0級糖尿病足 |
皮膚無開放性病灶,主要指患者下肢已出現有糖尿病神經病變和/或血管病變,但在足部無任何創傷或沒有潰瘍 |
1級糖尿病足 |
足部已出現潰瘍,但潰瘍較為表淺,僅限於皮下,未達筋膜 |
2級糖尿病足 |
病變已達筋膜,未傷至深部肌肉 |
3級糖尿病足 |
潰瘍病變已深入至深部肌肉,甚至骨骼,造成骨髓炎 |
4級糖尿病足 |
足部出現局限性壞疽,一般為足趾的壞疽,這些患肢經過截趾後,足的功能一般能保留 |
5級糖尿病足 |
指全足的壞疽。這些患者一般需要截肢,而且截肢水平相對要高。 |
糖友干預治療應從0級開始,而糖尿病足是糖友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一種慢性並發症,所以糖友們一定要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