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到培根下鍋的“滋滋”聲,就讓人覺得特別有食慾~
金針菇培根卷、玉米培根湯、土豆培根炒飯、培根玉米卷、培根卷蔬菜······每道菜都聽著十分好吃,讓人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但是江湖傳言:培根不是真肉做的,因此經常上媽媽們的飲食“黑名單”。
這是怎麼回事?培根究竟是什麼做的呢?
培根最早是紐芬蘭人在捕捉到駝鹿後吃不完,就把剩下的肉切成小片,薄薄的肉片放入海水中醃製,再用木屑以及樹枝熏幹用以保存,後來這種方法在當地流傳開來,慢慢地培根就形成了。
雖然說培根起源於西方,算是臘肉熏肉的一種。但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公元前1500年,中國廚師最早用鹽醃製豬肉做成臘肉,這也算是培根的前身了。
原切培根屬於高檔肉製品,加工是選用優質豬腹部肉經醃製、煙熏而成,質地堅實有彈性、煙熏味醇厚,這種傳統方式製作的原切培根成本高,價格也不低。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培根有兩類:原切培根和重組培根。
原切培根,是由優質前腿肉還有五花肉等豬肉部位,來進行製作的。
重組培根都是由各種便宜鴨肉、雞肉,還有很多大型屠宰場不要的各種肉類食材,擠壓混合後所得到的。像我們熟知的快餐店、自助餐店,他們所採用的培根肉,很多都是這種合成肉,屬於假培根中的重災區。
如何判斷買到的培根是純肉的還是重組的呢?主要看以下4點:


原切培根也不建議多吃
培根的別名是煙肉,是指通過煙熏達到防腐保鮮的功效。煙熏賦予了培根良好的煙熏風味及色澤,卻導致其中的苯並芘、雜環胺、亞硝胺等致癌物含量增加,使得它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展示出了致癌性。
因此,加工肉類(火腿、培根、臘肉、香腸等)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歸為1類致癌物。
從另一方面來說,培根的熱量比較高,含有大量的脂肪,常吃容易發胖,口味上普遍也都比較咸,常吃很容易導致鹽攝入超標,會增加高血壓、骨質疏鬆等疾病的風險。

但還是建議多吃鮮肉
所以為了健康,培根偶爾吃沒事,不要長期大量食用。那麼我們該吃什麼肉好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一般成人每天食用魚、禽肉和瘦肉120-200克(生重),優先食用禽肉,並儘量減少加工肉類的食用。
一是要做到少吃加工肉,建議每週不超過1-2次,每次不超過25克(相當於一片培根)。購買時選擇正規渠道,只買配料表裡有“D – 異抗壞血酸鈉”的正規加工肉製品。
二是盡量選擇新鮮肉類,盡量採用蒸、煮、炒等低溫方式,少用煎、炸、烤及過度加工、醃製的方式。
對於肥胖、三高等特殊人群,應該選擇里脊肉、牛肉等新鮮的瘦肉,少吃肥牛、五花肉等高脂肪肉類。另外平時也可以選擇水產類如魚蝦蟹等,禽類如雞鴨鵝等白肉代替部分紅肉的攝入,“紅白搭配”更健康。
三是除了肉類,飲食中也不能忽視水果蔬菜的攝入,綠葉蔬菜中所富含的葉酸、葉黃素等抗氧化劑有一定的防癌、促進代謝的作用,而其中的膳食纖維等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的停留、堆積。
中國居民膳食寶塔提倡每天要吃500克蔬果,如果你每天的蔬菜攝入量達不到這個標準,就要注意了。
培根美味,但是估摸著大部分都是“假的”
因為本著“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原則
小編大學旁邊買雞蛋灌餅的培根肯定是假的了
雖然很好吃,但是加工肉還是少吃一點為好
畢竟,我們要聽媽媽的話~
外面肯定沒有家裡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