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唯一能在胃中頑強生存的微生物,幽門螺桿菌常被看作是胃癌的元兇之一。
事實上,它的作案範圍不只限定在胃,咽喉、腸道等部位都是它的目標,時間久了可能發展為多種癌症。
《生命時報》 採訪專家,梳理幽門螺桿菌和多種癌之間的關係,並提醒幾類人要重點預防。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施瑞華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腫瘤外科肝膽外科副主任孫凌宇
幽門螺桿菌可誘發多種癌
大約6萬年前,幽門螺桿菌伴隨著它的人類宿主走出非洲,二十世紀後期,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喝下菌株液體而患上胃炎,在應用抗生素後治愈,隨後驗證了胃炎及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係。
由於幽門螺桿菌與胃癌存在直接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質。根據最近一次的流調數據顯示,我國感染人數為7.68億,超過人口總數的50%。
通常幽門螺桿菌發展為胃癌的進程為:進入胃內酸性環境後生長繁殖,引起組織損傷,誘導炎症反應和免疫反應。
最典型的就是胃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進一步引發胃萎縮、腸上皮化生等,導致胃癌發生。
除此之外,幽門螺桿菌還是其他腫瘤的高危因素:
咽喉癌
一项纳入了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咽喉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升高。这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有关,这些毒素会破坏人体的黏膜,促使机体产生炎症及免疫反应。
中国复旦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同样证实,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群相比,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患上喉癌的风险显著升高。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可以使喉部的黏膜在接触致癌物质之后,更容易发生癌变。
腸癌
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患上結腸癌的風險明顯升高,研究分析這種病菌會對黏膜帶來一定損害,從而刺激結腸腺瘤的產生,屬於癌前病變。大約需要15年的時間,腺瘤性的息肉就會形成結腸癌。
胃腸道淋巴瘤
幽門螺桿菌感染通過引起人體慢性炎症改變,導致胃外疾病。這種病是胃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佔胃部惡性腫瘤的3%~5%,多見於50~60歲年齡。
幽門螺桿菌的高危人群特徵
正常情況下,胃壁有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幽門螺桿菌的凶險之處在於能夠突破這種天然屏障,以下幾類人更容易被它盯上:
10歲以下的兒童
我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中,10歲以下被感染者佔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而10歲以上感染者,每年僅以0.5%~1%的幅度緩慢增加。
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低,而發展中國家及貧困地區兒童的感染率較高。
患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的兒童,以及孤兒、弱智兒童等弱勢群體,其感染率遠高於同齡的健康兒童。
家里人口多、面積小
居住在擁擠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尤其是與家長共寢者,感染機率較大。針對陝西地區的一項調查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與家庭住房面積大小呈負相關。
有上下水系統的城市家庭,不論成人或兒童,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均低於不具備這種系統的農村家庭。家裡沒有抽水馬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
處於水污染地區的人
調查發現,飲用池塘水的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於飲用井水者,而飲用自來水的人感染率最低。
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能在河水中生存一周以上,甚至有時能生存一年左右。
生活中,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要引起重視:
- 胃裡總是脹氣、噯氣,一吃東西就會出現明顯的飽脹感,但停止進食後又會消失;
- 上腹疼痛,疼痛通常不規則,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 頑固性口臭,有明顯酸味,無法及時通過普通刷牙方法消除。
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可以到醫院消化科進行碳13呼氣試驗。
其中,年齡大於35歲、有胃癌家族史、有上胃腸道相關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最好及時根治。
做到4個細節,從餐桌上防住它
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不流行分餐製,尤其是逢年過節聚餐等場景更容易使幽門螺桿菌趁機而入。要想從餐桌上防住幽門螺桿菌,最好做到以下細節:
餐具消毒、分餐進食
盡量使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此外,飯前便後要充分洗手。
不要口對口給孩子餵飯
- 不自覺地用舌頭感知食物溫度,或在餵奶前先用奶嘴嚐一口試試溫度;
- 跟孩子或其他人同吃一碗飯;
- 老一輩人或一些家長喜歡口對口地給孩子餵飯,或將食物嚼碎後再餵。
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夏天天氣熱,一些人習慣經常吃涼拌食物或者喝生水解暑,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並且未充分殺菌,也是導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一道途徑。
少吃刺激食物
盡量少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從而為幽門螺桿菌入侵創造條件。
本期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