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進院,開心回家,三天時間為我解除了大半年之久的痛苦和折磨,神了!僅三天時間,坐著輪椅進院,挺胸邁步出院!” 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出院當天,半年來飽受疾病困擾的莉莉女士(化名)在朋友圈激動地寫下這樣一段話。 + + + +
多方求醫,治療無果 “ “小心!後面有人!”聽到聲音,電梯裡的人紛紛轉過身,對莉莉投來異樣的目光。
奇怪的是,莉莉的腰椎間盤突出早在2008年就有了,原來她都是左腿痛,現在卻是右腿痛。醫生也說不出所以然,皺著眉頭對她說:“你這個病很怪!片子來看,主要是左邊壓迫到神經,應該不會導致右腿痛的。建議你好好休息,再觀察觀察吧。”
到了9月中旬,莉莉的疼痛感越來越重。她在某三甲醫院專家的建議下開始了藥物治療,期間又通過針灸、正骨、拍打按摩等手段治療了一個半月,疼痛仍然不見好轉,甚至連行走都困難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莉莉又換了幾家醫院,一遍遍重新做檢查,但是專家們仍舊無法明確病因。一家三甲醫院的骨科專家告訴莉莉:“實在痛得厲害,要么就開刀試試看?但這個部位一般醫生還不敢開,風險太大,手術很可能沒效果,建議你還是慎重考慮。”
為安全起見,莉莉決定先不手術,繼續採用針灸、拔罐、推拿、放血、小針刀、注射神經營養液等保守治療。結果五個月治療下來,她的症狀絲毫未見好轉,甚至愈發嚴重。劇烈的疼痛導致她根本無法站立行走,每一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自從得了這個病,大半年來我已經吃了一籮筐的藥,貼了上百張不同的膏藥,症狀卻越來越嚴重。比起看病的艱難,更讓人惶恐不安的是病情的加重和病因的不確定,我還這麼年輕,以後都沒法走路可怎麼辦……”提起自己的求醫經歷,莉莉心力交瘁。
明確診斷,找出真兇
範教授將其收治入院後,經相關影像學檢查和臨床查體發現,莉莉的症狀是十分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經痛。這說明,問題肯定出在腰椎上,但是影像學檢查出的問題部位與其實際疼痛部位完全相反,這是比較少見的。
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範順武教授讓莉莉進一步進行了肌電圖檢查。很快,莉莉的肌電圖結果出來了:莉莉雙側L5神經根都受損,這也客觀驗證了範順武教授的診斷——非典型表現的腰椎間盤突出症。
骨科胡志軍副教授介紹,一般來說,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壓迫一側神經根都是引起同側的下肢出現症狀。但是,臨床上也遇到過少數患者,除了引起同側症狀外,還會導致對側下肢放射痛,甚至只有對側下肢症狀,而莉莉就屬於這類患者。
一鏡解決,重獲新生
手術過程十分順利,40多分鐘結束,切口不到1cm。當天上午九點,術後的莉莉就已經從手術室回到了病房,術後即刻下地。術後第一天,莉莉順利出院。
“說實話,站起來的那一刻我幾乎是懷疑的。因為困擾了我這麼久的問題,找了這麼多家醫院都解決不了,在這裡真能這麼容易就解決?”莉莉驚嘆不已,“但是隨後,當我真正踩到地上的那一瞬間,以前的不舒服感完全消失了!我真的感覺重獲新生!”
範順武教授介紹說,腰椎間盤突出診斷看似簡單,但其實臨床上,每位病人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如果單憑影像檢查,這位病人很可能就無法得到明確的診斷和治療。全面評估找出病人的問題所在,再用最小的代價解決病人的問題,做一個會思考的骨科醫生,遠比手術本身難得多。
胡志軍副教授提醒,如果出現下肢的酸、脹、痛、麻等不適感,尤其是在站立或行走時更加明顯,那麼一定要立即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久了,神經一旦受損,後期再想要治療恢復就比較難。莉莉還是幸運的,在情況更加惡化前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椎間孔鏡手術是目前最微創、最先進的椎間盤髓核摘除技術,相比於傳統手術,其具有切口小、恢復快、並發症少、可保留人體正常結構等優勢。浙大邵逸夫醫院骨科目前已經開啟了椎間孔鏡的日間手術模式,手術無需全麻,術後即可下地,24小時內可以完成出入院。 浙大邵逸夫醫院骨科脊柱外科一直堅持以微創技術為特色,包括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腰椎滑移、腰椎骨折、頸椎病等疾病的微創治療,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醫院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醫生來科室學習微創技術,同時也不乏像莉莉這樣其他醫院束手無策的患者慕名前來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