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烏頭:川烏、草烏、附子、天雄。
瓜蔞:瓜蔞、天花粉。
諸參:補益作用的參。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妊娠禁用藥:破血逐瘀藥。峻瀉藥。走竄力強的藥。劇毒藥。
妊娠慎用藥:活血藥。攻下藥。行氣藥。溫裡藥。(熱迫血行、孕婦本身就裡熱)
常山忌蔥,茯苓忌醋,土茯苓忌茶。
劑量:成年人每日用藥量。入丸散劑量指每次用藥量。
1兩=30克,1錢=3克,1分=0.3克
入藥方法:先煎、後下、包煎、另煎、烊化、沖服。
服藥時間:峻下逐水:空腹。驅蟲、攻下:飯前。對腸胃有刺激、消食藥:飯後。
解表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性味:辛,發散。歸經:肺、膀胱。共有功效:發散表邪。
主治:外感表證。臨床表現包括: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者出汗不利、脈浮。兼治:咳喘、疹出不暢、水腫、風濕。
應用:配以補益藥。溫熱病初起,配清熱解毒。
慎用:表虛自汗,陰虛盜汗,久患瘡瘍,淋病,失血。
不宜久煎。
發散風寒藥
麻黃:辛,微苦。歸肺、膀胱經。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風寒感冒。胸悶咳喘。風水浮腫。
在外感風寒表實證中,與桂枝並用,增強發汗。(表實:得病時間短,腠理緻密。無汗。手腳尖冰涼。)
風寒外束所至咳喘,與杏仁並用。
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與石膏並用。(小兒寒包火)
風水浮腫,小便不利,提壺揭蓋。
原文:一名龙沙。味苦温,生川谷。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破癥坚积聚在课本中有提到类似的可能是破阴疽痰核,但是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的破的作用应该更强,但是可能应用不太多。在文献搜索中发现麻黄或其提取物与咳嗽、哮喘、气管炎等疾病的研究较多)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絡,助陽化氣,平衝降逆,和緩。
應用:風寒感冒,寒凝血滯諸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風寒感冒中與麻黃配伍用於風寒表實無汗證,與白芍配伍用在風寒表虛有汗證。溫性功能強,為體內生火,助陽。
其溫通作用體現在治療各類寒凝疼痛,與解肌的作用相呼應。
助陽氣,陽氣推動水行,故化痰飲,消水腫。
歸心經,又助心陽,能治心悸,奔豚,稱平衝降逆。胸陽不振可致胸痺,心痛,手腳涼。
由於有甘味,故能和緩。
原文:味辛溫,生山谷。治上氣欬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桂枝也提到了治療上氣欬逆,逆字就是這個平衝降逆的體現。部分病證課本未提到的如喉痺,應該是由助陽解決寒凝的喉痺。)
紫蘇葉:辛,溫。歸肺、脾、胃經。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應用:風寒感冒,咳嗽嘔惡。脾胃氣滯,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解表作用不強,味道挺大,發散行氣的作用應該有。半紫半青,有書介紹說走半表半里,應該是說紫蘇既能夠對錶的風寒起到作用,又能對裡邊的胃起到作用,倒不是真的半表半里吧。其止嘔效果似乎不錯,搭配生薑。其能夠解海鮮魚蟹的毒,故煮海鮮的時候可以放一點。
說是溫性,其實感覺味衝、散發會使其降低溫性。祛痰作用可能也比較低。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胃經。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
應用:風寒感冒,脾胃寒證,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溫中止嘔的效果應該是不錯的,都吃過很多。胃寒疼痛的話加高良薑和胡椒。胃寒嘔吐加半夏。胃寒脹氣加紫蘇,砂仁。
風寒咳嗽可加麻黃杏仁。寒痰內阻,宿痰,色質稀加陳皮半夏。
生薑除了解魚蟹的毒,還可以化半夏、生南星的毒。
生姜对胃的作用还是比较显著。
原文(乾薑):味辛溫,生川谷。治胸滿,欬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講的應該是乾薑的作用,但是生薑也沾一點,止血這個作用比較獨特。)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解表散風,透疹消瘡。
應用:感冒,頭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荊芥的發汗能力強,比較平,風寒風熱都可配伍。出疹時,可透疹,止癢。膿成不潰,可藉其排膿。潰後不斂,不收口,其可促進肉芽生出。
荊芥的用法其實非常廣泛,荊芥敗毒散,荊防顆粒這種的,都還很管用。
原文(假蘇):一名鼠蓂。味辛溫,生川澤。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結聚氣破散之,下瘀血,除濕弊。
(居然和瘰癧這些相關,破散結節,還有下行瘀血,這個是解表藥裡面比較獨特的作用了。荊芥炭倒是有止血的作用,與其相反,這樣可以反推。荊芥發汗力比較強。)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經、肝、脾經。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應用:感冒頭痛。風濕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風寒風熱皆可以用。祛風的過程能夠勝濕,風可以把衣服上的水汽吹乾,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其治療風疹皆裡熱症者,可配成防風通聖散。防風主要就是祛風的力度比較大。
原文:一名銅芸。味甘溫,生川澤。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
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
應用:風寒感冒,頭痛項強。風寒濕弊,肩背酸痛。
羌活走上面的,獨活走下面。外感風寒夾濕,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堵得比較厲害的可以使用。其主要還是治療痺。
原文(獨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味苦平,生川谷。治風寒所擊,金創,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
白芷:辛,溫。歸肺、胃、大腸經。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應用:風寒感冒。頭痛、眉棱骨痛,牙痛,風濕痺痛。鼻鼽,鼻淵,鼻塞流涕。帶下。瘡瘍腫痛。
竅指的是面部的孔竅,牙痛是口腔的竅,眉棱骨痛是眶的竅。
原文:一名芳香。味辛溫,生川谷。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
(也是提到了經典的帶下問題,還談到破血、破陰腫的功效。寒熱對應風寒感冒。風頭侵目淚出,眼睛見風流淚,肝。作面脂,外用)
細辛:辛,溫。歸心、肺、腎經。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應用:風寒感冒時入肺則祛風散寒止痛,通竅,和白芷一起解決鼻塞,和羌活獨活解決痛。
細辛止痛力量強,風寒頭痛,牙痛,痺痛,風寒的痛一般比較拘謹。
風冷牙痛,單用細辛或者白芷或者蓽茇煎水含漱。胃火牙痛,細辛配伍生石膏、黃連、升麻。齲齒牙痛,可搭配殺蟲止痛的蜂房煎水。智齒,治療表,就用清胃火的,根是腎的問題,解決漏髓,知柏地黃丸可以。
西藥的漱液:氯己定含漱液不錯。含甲硝唑。
對於寒痰停肺,也比較管用。風寒咳嗽喘證,寒飲咳嗽。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多清稀者。配麻黃桂枝乾薑成小青龍湯。
課本用量:1-3g。
原文:一名小辛。味辛溫,生山谷。治欬逆,頭痛腦動,百筋拘攣,風濕痛痺,死肌,明目,利九竅。久服輕身,長年。
(欬逆就是寒痰肺喘這種,筋脈拘攣和痺痛都是寒凝,死肌也是搭邊。頭痛,細辛溫散。)
藁本:辛,溫。歸膀胱經。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特治巔頂頭痛。辛溫香燥,祛風勝濕。
原文:一名鬼卿,一名地新。味辛溫,生山谷。治婦人疝瘕,除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
(疝瘕:寒與臟氣相搏,結聚少腹,冤熱而癇,溲出血液。腹部包塊,氣積而痛,伴有小便出白。)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
應用:風寒感冒,頭痛鼻塞。鼻淵、鼻鼽、鼻塞流涕。
內服包煎。
原文:一名辛矧,一名侯桃,一名房木。味辛溫,生川谷。治五臟身體寒風,風頭腦痛,面皯(原字為左邊一個黑右邊一個乾,臉上長黑斑的意思)。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
蔥白:辛,溫。歸肺、胃經。發汗解表,散寒通陽。
應用:風寒感冒,與淡豆豉共用。陰盛格陽,宣通陽氣,厥逆脈微,面赤,下利,腹痛,與附子乾姜同用,組白通湯。蔥白外敷可通絡下乳。
發散風熱藥
發散風熱,發汗解表緩和,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咽乾口渴,目赤頭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可針對傳染性強的,病毒性的,口鼻而來的。
薄荷:辛,涼。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辛散作用較強,一定發汗功效。
熱上攻,頭痛眩暈,目赤多淚,喉痺,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運用在輕症,痛感多帶火熱灼痛。
麻疹不透,風疹瘙癢,可疏散風熱,宣毒透疹。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消熱解毒,消腫。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咳嗽痰多。發熱,咽喉腫痛。咳嗽黃痰,不利,難咯。
宣熱透疹。
癰腫瘡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喉痺中扁桃體腫大一類,若有便秘,則更加對證,牛蒡子兼有滑腸通便的作用。
粉紅,鮮紅(牛蒡子、連翹),絳紅(玄參,紫草),黑紫(犀牛角)
又叫:惡實,大力子,鼠粘子。
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咽痛音啞。蟬很能叫,這個治療音啞效果應該非常好。風熱感冒初期,溫病初起,見聲音嘶啞,咽喉腫痛可用。
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蟬蛻是蟬蛻的皮,治風濕浸淫肌膚血脈。
目赤翳障。蛻皮,取其蛻之象,可幫助翳障褪去。
驚風抽搐,破傷風。主要是小兒,還可以治療小兒夜啼,配上薄荷,鉤藤。
孕婦慎用。
原文:味鹹寒,生楊柳上。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
桑葉:霜後採摘。甘、苦、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涼血止血。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頭疼,咳嗽。
肺熱咳嗽,燥熱咳嗽,清瀉肺熱,涼潤肺燥,治乾咳少痰,色黃質稠,咽癢。
肝陽上亢,頭痛眩暈。主要清肝火明目。
涼血熱血,解決熱迫血行,咳血,鼻血,肺癌,肺結核,支氣管擴張。
桑葉祛風的作用不錯,其葉絡細小而深,能夠搜刮人體內的風。據說還有甜味,是有補益作用的。
桑麻丸可以早晨用鹽水服用,晚上用酒服用。
菊花: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用: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瘍腫毒。與桑葉相似。
原文:一名節華。味苦平,生川澤。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菊花要野菊花,含苞未放花蕾。)
蔓荊子: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疏散風熱,清頭利目,止頭痛,風熱牙痛。
應用:風熱感冒頭痛。頭痛是關鍵點。
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齒齦腫痛。
頭暈目眩,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的頭暈。
原文:味苦微寒,生山谷。治筋骨間寒熱,濕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久服輕身,耐老。小荊實亦等。
柴胡:辛、苦,微寒。歸肝、膽、肺經。疏散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應用:感冒發熱,寒熱往來。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祛邪解表退熱。寒熱往來,胸肋苦滿,口苦咽乾,目眩,與黃芩同用,清半表半里之熱,共收和解少陽之功。小柴胡湯。
肝鬱氣滯,胸肋脹痛,月經不調。柴胡是枝,辛行苦瀉,條達肝氣。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導致的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等。肝鬱血虛,脾失健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脅肋作痛,神疲食少,脈弦而虛,加當歸白芍白朮組逍遙散。
中氣下陷,氣虛下陷,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久瀉脫肛。一個枝有生髮之氣,二是枝能夠把臟器叉起來。
肝氣鬱滯:月經不調,前後不定,後期,頭痛,當歸白芍。胸脅疼痛,香附,川芎。
疏肝時適當加些活血化瘀藥。
生柴胡,炒柴胡(化掉寒性),醋炙柴胡(引肝),酒柴胡。
柴胡其實非常神通廣大,但是講得有點少。小柴胡湯也成了我最常使用的感冒藥。按照陳醫生的說法,大柴胡湯在治療癌症上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原文:一名地薰。味苦平,生川谷。治心肺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
(小柴胡顆粒不僅是感冒藥,也能夠和胃、理氣。)
升麻: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應用:風熱感冒,發熱頭痛。
麻疹不透,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麻疹透不出來,用升麻舉一下,推出去。
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陽毒發斑。
氣虛下陷,胃下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下垂,崩漏下血。課本上寫其提升之力大於柴胡。
原文:一名周麻。味甘平,生山谷。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瘟疫瘴邪蠱毒。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其可以辟邪闢疫,能夠提高免疫力,使得外邪不犯。)
葛根:甘、辛,涼。歸脾、胃、肺經。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
應用:發熱頭痛,項背強痛。解肌散熱的功效不錯,風寒感冒,表實無汗,惡寒,項背強痛,加麻黃桂枝組葛根湯,發汗力度很強。(風寒侵犯,身體應激,把腠理關閉了,使得風寒藏在皮下。風寒一看出口被關了,掉頭想走,滯留皮膚下。一定時間後,稍微化熱,身體熱感,無汗,惡寒。這時候發汗解表把腠理打開,邪氣外送,病就好了。倘若貽誤時機,風寒不難煩了,便會入裡。)
熱病口渴,消渴。麻疹不透。
熱瀉熱痢,脾虛泄瀉:表證未解,邪熱入裡,身熱,下利臭穢,肛門灼熱,苔黃脈數,或濕熱洩痢,熱重於濕,加黃芩、黃連、甘草合葛根芩連湯。
中風偏癱,胸痺心痛,眩暈頭痛:降壓。愈風寧心片。
解酒:陳皮白荳蔻枳椇子痛理氣化濕,解酒。
原文:一名雞齊根。味甘平,生川谷。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谷:治下痢十歲以上。
(治療消渴,取其生津之性。起陰氣,其能昇陽。保健食品研究與開發講到葛根粉撒在黃精片上作為一種零食。葛根和枳椇子或者還有蘆根都可以解酒。)
淡豆豉:苦、辛,涼。歸肺、胃經。解表,除煩,宣發鬱熱。
應用:感冒,寒熱頭痛。熱病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浮萍:辛,寒。歸肺、膀胱經。宣散風熱,透疹止癢,利尿消腫。
應用:風熱感冒。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水腫尿少。
原文:一名水花。味辛寒,生池澤。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髮,止消渴。久服輕身。
(水里的植物自然陰涼,減熱,解酒。)
木賊:甘、苦,平。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應用: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雲翳。
清熱藥
清泄、下、利、透、解、潤、淺
清熱瀉火藥:實熱證,溫熱病邪入氣分,高熱,口渴,汗出,煩躁,甚至神昏譫語,脈洪大。若正氣已虛,當選補益藥,扶正祛邪。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可收濕,生肌,斂瘡,止血。
應用:外感熱病,高熱煩渴。邪在氣分之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體溫高低變化,白天高,與知母相須使用,合白虎湯。耗氣傷陰,氣陰兩傷時,配竹葉、人參,麥冬等,組竹葉石膏湯。
肺熱咳喘:寒包火,邪熱壅肺,欬逆喘促,發熱口渴,麻杏石甘湯。
胃火亢盛,頭痛牙痛,內熱消渴。口乾舌紅,消谷善飢。糖尿病急性期,耗傷津液,與知母麥冬生地黃合用。
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紅腫熱痛明顯,可用其收濕,生肌。
宜打碎先煎。
原文:味辛微寒,生山谷。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
(石膏在本經上的治療還有心下逆氣,加上驚喘,靠石膏的石頭性質來重鎮,石膏有又帶潤,有兩個結晶水,以此來解決口乾舌焦。腹中堅痛靠石膏下破,產乳比較少見,應當慎用,這裡是微寒,書本上是大寒。
知母:百合科。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應用: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
肺熱咳嗽,陰虛燥咳:乾咳少痰,病程短,劇烈。
(知母消實熱,也可以消虛熱,腎陰虛火旺也能夠處理。)
骨蒸潮熱:滋陰瀉火,神陰虧虛,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加黃柏地黃合知柏地黃丸。
內熱消渴。潤腸通便。
原文:一名蚔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味苦寒,生川谷。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清熱瀉火,生津,清胃止嘔,清熱利尿。
應用:熱病煩渴:蘆根是根莖,中空,像個管子,能通水。味道甘,生津,滋潤。
肺熱咳嗽,肺癰吐膿:黃稠濃痰,腥臭。
胃熱嘔吐。
熱淋澀痛:頻,急,澀,痛,灼燒感。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應用:熱病煩渴。肺熱燥咳。(潤燥能力不如知母。)內熱消渴。瘡瘍腫毒:排膿,熱紅臭。
原文(栝樓):一名地樓。味苦寒,生川谷。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原文是栝樓,不能完全等同,但有參考意義。天花粉就是栝樓根,有補益,對於煩渴有不錯的效果。)
梔子:苦、寒,歸心、肺、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應用:熱病煩悶。梔子清瀉三焦火,瀉心火除煩,與淡豆豉同用,合梔子鼓湯。
濕熱黃疸:清熱利濕,清瀉下焦肝膽濕熱,加茵陳大黃,合成茵陳蒿湯。
淋證澀痛。目赤腫痛。熱毒瘡瘍。扭挫傷痛:外用生梔子粉與黃酒調糊。
原文: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夏枯草:辛、苦,寒。歸肝、膽經。清瀉肝火,清肝明目,散結消腫(消鬱結,肝氣鬱滯加痰)。
應用: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入肝經,對眼睛起作用,苦寒清火。
瘰癧,癭瘤。
乳癰,乳癖,乳房脹痛。夏枯草對於偏軟的結、瘤比較有效,攻破之力不強,是一種散結之力。
抑制癌症,抑制結石。
脾胃虛弱者其他配伍。
原文:一名夕句,一名乃东。味苦寒,生川谷。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
決明子:甘、苦、咸,微寒。歸肝、大腸經。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應用: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頭痛眩暈。潤腸通便。其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功效多少有一些。
原文:味鹹平,生川澤。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