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糖友夏靜琴
今年70歲,確診糖尿病26年
26年來,她打了上萬針胰島素,吃了幾千頓雜糧飯,做了近萬小時的餐後降糖運動……一路走來,有苦有樂,始終不變的是家人對她的關愛和守護。

在發現糖尿病以前,夏阿姨跟很多女性一樣,一心為家裡操勞而忽視自己。她的家庭也與很多家庭一樣,傳統而溫馨,愛人含蓄內斂,兒子聽話懂事。
直到有一次,她給兒子的試卷簽字,大大的格子,她使勁看,還是簽到了外面。家人也察覺到不對,讓她趕緊到醫院眼科檢查,卻沒想到這一查發現了糖尿病,確診時,她的血糖高達19mmol/L,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期)
!
那個年代大家對糖尿病的認識很匱乏,夏阿姨只知道她得了一種一輩子也治不好的病,很是沮喪,躺在家裡不願意出門。

十幾歲的兒子知道媽媽生病了,開始學著照顧媽媽,噓寒問暖的樣子,旁人見了都說,“像女孩子一樣貼心。”愛人不善言辭,卻在忙碌的工作後,承擔起了所有家務,毫無怨言。
在家人的關愛下,夏阿姨慢慢不再低落。她開始積極參加北京各大醫院開辦的糖尿病健康課堂,學習相關知識。每次聽完課回家,家人都化身她的忠實聽眾,聽她講當天的收穫,並應用到控糖實踐中去。

後來每次吃飯時,就能聽見兒子說“這個不能吃,那個要少吃”,並提出“媽媽,你應該吃雜糧飯”,從那以後家人就陪著她吃了二十多年的雜糧飯。而她的愛人也總能在她忘記吃藥打針的時候,及時提醒她,甚至能嫻熟地幫她完成胰島素注射。
26年來,夏阿姨從血糖19mmol/L到穩定在8mmol/L左右,糖化血紅蛋白從8.3%到5.6%,視網膜病變只從2期發展到3期……她是在家人的幫助下,掌握了一套自己的控糖經驗。
經驗一:飲食清淡適量少吃精米
夏阿姨是2型糖尿病,但醫生告訴她,她的血糖特別“脆”,這樣的血糖很敏感,極易波動。她發現自己多吃兩口和少吃兩口後,血糖的差別很大,因此必須嚴格控制飲食。


在經過了挨餓、吃苦、無糖飲食等一系列摸索後,夏阿姨現在的飲食控制雖然嚴格,卻並不痛苦。在掌握大原則——控制總熱量,兼顧升糖指數,總體要求清淡、少鹽、少油、少糖的基礎上,她還很注意細節:
1.少吃精米
✓
雜糧飯:
經過多次的改良,夏阿姨用超市買的三色米和燕麥米做雜糧飯,做法簡單、口感也不錯。

✓
雜糧饅頭:
試過多種搭配後,夏阿姨發現,加入小米麵蒸出來的饅頭最暄騰。

✓
無油雜糧餅:
80%玉米麵、20%白面、雞蛋、發酵粉,用牛奶攪成糊狀,電餅鐺不放油烙幾分鐘即可。
2.清淡少油

做菜少放油卻能很好吃,夏阿姨有自己的絕招。比如最吸油的茄子,她不放油做出來的卻很美味:把茄子切成塊,用微波爐轉幾分鐘,茄子變蔫後,再放進鍋裡用水燒熟,味道非常好。這個做法同樣也適用於土豆、扁豆、山藥這些食材。
經驗二:按時用藥不排斥胰島素
夏阿姨剛確診糖尿病時,只是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控制並不理想。一年後,她就在醫生的建議下用了胰島素。
最開始,夏阿姨對打胰島素也有過疑慮,不過她很快就接受了——因為用胰島素後,她的血糖終於聽話起來。每次看到檢查達標的血糖值,輕鬆感與成就感讓她無比滿足。

胰島素要按時注射,性格有點大大咧咧的夏阿姨總是愛忘:“幸虧有我家先生提醒,他很上心,記得比我清楚。”
家人的細心還幫過她大忙。注射用的胰島素筆,家裡只有一支,一次愛人幫她注射完後,提醒說,“要不要備一支胰島素筆,要不這支出了問題,豈不是耽誤打針。”後來夏阿姨就備了一支,果然派上用場。夏阿姨把這件事跟許多醣友分享,也幫他們避免了意外的發生。
經驗三:堅持運動穩定病情
餐後走半小時,是夏阿姨穩定餐後血糖的秘訣。因為每天都堅持,樂於分享性格活潑的她,竟在小區裡發展出了一個團隊,大家一起堅持餐後運動樂享健康。



26年前夏阿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經2期,現在她的視網膜病變處在3期,進展很慢,醫生都感嘆她控制得很好。
這除了她積極治療眼病,日常注意保護用眼外,一套她堅持了十幾年的護眼操功不可沒:
✍第1步,轉眼睛畫圓圈30次;
✍第2步,雙手搓熱撫摸眼睛30次;
✍第3-6步,分筆劃寫“木”字,各20次。
這套操她現在每天做2次,每次做完都會覺得眼睛特別放鬆特別舒服。
飲食、用藥、運動,夏阿姨說,這是她控制好血糖的三大法寶。其中許多有用的細節她能堅持下來並成為習慣,離不開家人的幫助和支持。正是在家人的關愛下,26年過去了,夏阿姨的病情仍控制得很好,沒有大的進展。

像夏阿姨這樣,在家人的支持下控制好病情的糖友還有很多,歡迎你也來分享你的故事!
撰寫:秦云
審閱:海琳白菜
配圖:夏阿姨&攝圖網&杜老暖
排版:姜小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