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水果“副作用”一覽
儘管多吃果蔬是日常營養的保證,但帶來健康的同時,水果也會附贈一些不適,自身體質、每次攝入量等,都會影響水果在體內發揮“作用”。
剌嗓子
當你吃水果時,水果也在“吃”你。菠蘿、獼猴桃、木瓜等水果含有蛋白酶,會帶來沙嘴、剌嗓子等不適。
這種扎嘴的感覺,其實是蛋白酶在口腔內部“搞事”。蛋白酶會分解蛋白質,當我們吃這類水果時,蛋白酶就會破壞牙齦、口腔粘膜等結構,也可以說它正在“消化降解”口腔裡的一切。
一般來說,水果成熟度越高,蛋白酶活性越差,因此要盡量選成熟度高的水果。
加熱可以徹底破壞蛋白酶活性,一些剌嗓子的水果可以做熟後再吃,和肉類搭配,既減輕油膩感、又能讓肉的口感更嫩,比如菠蘿咕咾肉等。
腹瀉
火龍果、獼猴桃等水果富含的“水果籽”大多是纖維類,不能被腸道消化吸收,但會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腸道內容物更快排出體外。
對於本身就容易腹瀉的人來說,大量吃這樣的水果會加重症狀。
低血糖
有些人吃完荔枝後會出現頭暈、面色蒼白、乏力等低血糖症狀,這種現像也被稱為“荔枝病”。
有研究認為,荔枝中含有的次甘氨酸類物質是導致荔枝病的元兇,這種物質會干擾人體內正常的糖代謝,從而導致人出現一些低血糖反應。
沒有完全成熟的荔枝中毒素含量更高,所以最好還是買熟透的荔枝,且不要大量空腹吃。
燒心
楊梅、李子、檸檬、酸棗等含大量有機酸,過量吃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引發泛酸、燒心、胃灼熱等症狀,對本來就胃酸多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長痘
榴蓮、菠蘿蜜等水果的含糖量非常高,醣類進入人體後,會促進皮脂產生,吃得越多,皮脂腺分泌就越旺盛,進而誘發或加重痤瘡。
過敏
嘗試一種新水果時,尤其給孩子吃沒接觸過的水果時,建議先少量吃,確定不過敏再增加攝入量。
皮膚變黃
芒果、木瓜等水果富含胡蘿蔔素,如果吃得過多,肝臟無法完全分解,就會導致血液中胡蘿蔔素濃度過高,沉積在皮膚角質層和黏膜部位,出現黃皮膚。
不過,只要停止攝入含有大量胡蘿蔔素的食物,過一兩週膚色就能變回來。
尿液變色
紅心火龍果中含有一種叫“甜菜紅素”的天然色素,它在體內不能被吸收利用,會隨著尿液和大便排泄出來。
水果還會悄悄干擾藥效
它會抑製藥物在腸道的分解過程,導致藥物以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劑量進入血液,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增加不良反應,甚至出現中毒或更嚴重的後果。
服用這些藥物後應避免吃西柚,尤其不要喝西柚汁:
降脂藥(他汀類)、降壓藥(鈣離子拮抗劑)、鎮靜催眠藥、免疫調節劑(環孢素、他克莫司),及部分抗過敏藥、抗凝藥、胃動力藥等。
另外,一些青澀的水果含鞣質成分,比如未熟透的柿子、蘋果、杏等。儘管是天然的植物成分,也容易與藥物發生反應,降低藥效。
這樣吃,有效攝入水果營養
水果的種類繁多,夏天和秋天是水果最豐盛的季節,建議每天吃1~2種,首選應季水果。不同年齡段人群每天推薦攝入多少水果?
每天吃夠200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保證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一般一個中等大小的富士蘋果去核約200克,一根香蕉去皮後約120克,一個橘子去皮後約150克,一個獼猴桃去皮約100克。
別把水果當飯吃
很多在夏季食慾不佳或想減肥的人,會把水果當飯吃。其實這種吃法不但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還會刺激腸胃,一些高甜水果還會讓能量攝入超標。
有些水果不宜空腹吃
如果消化能力強,選擇啥時候吃水果都行。需要提醒的是,芒果、木瓜、菠蘿、獼猴桃等富含蛋白酶的水果,不適合在空腹時吃太多。
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適合餐前吃水果;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建議把水果當成兩餐之間的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