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溝通動機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和感情的傳遞和反饋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家長們與孩子的溝通也是如此。有些家長會感到疑惑:“可我的孩子還聽不懂我說什麼啊?我的孩子還不能清晰地表達他的想法,還不能順暢和我溝通哎?”
其實,溝通過程不僅僅是語言溝通,也包含形體語言等賦予了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二.溝通動機的激發
嬰幼兒早期溝通動機往往與其生理需求有關,如餓了、困了、害怕,屬於非社會性溝通動機,希望獲得食物等物品。
隨著兒童的成長,開始逐漸出現社會性的溝通動機,如尋求合作、分享、同意、表示讚賞等社交溝通動機,希望獲得社會性關注。例如在遊戲中希望與他人分享有趣的新玩法。
所以針對不同的溝通動機,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強化物去誘導激發孩子的溝通慾望與溝通表現。這裡有3個技巧可供家長們學習。
1、創設情境法
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設計製造情境,讓兒童有主動提要求的機會。如:
-
將兒童想要的物品放在他看得見拿不到的地方;
-
將兒童喜歡的物品放在難以打開的盒子里或擰緊的瓶子裡;
-
給兒童喝配有吸管的飲品卻不給他吸管。
-
……
在兒童向你尋求幫助,家長與兒童有目光接觸後,看著兒童並清晰大聲說出“拿”、“打開”、“幫忙”。此時只要兒童有表達意圖,即可幫忙。
注意事項:
-
最好是肢體遊戲,如撓痒癢、追逐等簡單但必須兩人配合進行的遊戲。 -
將游戲設置成固定的模式,配以簡單的口令,易於兒童掌握。 -
每次互動時間不宜太長,當兒童失去興趣後不要強迫,應更換遊戲內容。
-
假裝自己找不到某樣東西,誇張地表現自己的挫折感; -
幫孩子穿衣服時,假裝無意忘記或者穿錯某樣東西; -
喝湯時提供叉子; -
拼拼板(有凹陷的嵌板)時故意拼錯或顯示困難,可以大聲表示疑惑“怎麼拼不進去呢?”等待兒童反應。
-
平時兒童的生活要盡量安排得有規律,遊戲中強調遊戲規則,使得發生錯誤時兒童易於察覺。 -
互動過程中強調眼神交流,使兒童意識到要先建立目光聯繫,才能開展有效的溝通。
三.共同註意
|
|
|
|
|
|
|
|
|
|
|
|
|
|
|
|
五.會話技巧

-
量準則:滿足實際需要的信息量、不宜過多或多少。 -
質的準則:不說虛假或缺乏證據的話 -
關聯準則:說話內容要求切題 -
方式準則:條理清晰明確,避免含糊或歧義
-
策略原則:避免引起他人反感 -
寬宏準則:減少對他人的批判與否定 -
讚揚準則:表達對他人的讚美 -
謙虛準則:減少對自己的表揚 -
贊同準則:減少與他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
同情準則:減少與他人在情感上的對立
六.話輪轉換
七.實際溝通
-
你好呀!(問候) -
我們可以一起玩積木嗎?(邀請) -
你的衣服好漂亮呀!(恭維) -
下雨了,天氣好冷啊!(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