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寶貝感冒剛好不久,又咳嗽/發燒了?”
“為什麼娃三天兩頭滴生病啊?”
的確,反复感染是導致嬰幼兒和兒童就醫的常見原因之一,同時也給許多家長造成了深深的焦慮和巨大的困擾,很多家庭都被折騰得叫苦不迭、精疲力盡。
而導致兒童反复感染的原因複雜多樣,目前也缺乏清晰可用且簡單有效的診療流程,因此反复感染已成了橫亙在兒童健康領域裡一個難關。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既然難關擋道,那不妨披循證醫學之堅甲,執科學精神之鋒銳,試試能否攻堅克難?
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關於反复感染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兒童反复感染? UpToDate中關於“反复感染”的概念包括: 感染次數過多; 感染病情過於嚴重; 感染持續時間過長; 感染伴有少見並發症; 感染經標準治療未緩解。
注:UpToDate是一個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臨床決策支持工具。
符合下面標準之一者可歸屬為“反复感染” [1]:
①1年內至少2次嚴重感染;
其中嚴重感染的定義則包括:
-
伴有持續炎症的證據(如發熱)或需要至少臥床1週;
-
口服抗生素無效或必須靜脈抗生素治療或必須住院治療;
-
少見病原體導致的感染;
-
伴少見並發症(如乳突炎、胸腔積液、膿腫等);
-
或實驗室檢查持續異常(如白細胞增多、血沉、C反應蛋白升高、影像學持續異常等)。
②1年內發生3次或以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竇炎、耳炎、支氣管炎) ;(作者註:這條標準比國內相關定義的標準更為寬泛)
③1年內需使用抗生素至少2個月。
而在各類感染中,對於兒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關於兒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標準,我們可以看看下圖:
什麼是兒童反复感染?
導致兒童反复感染的病因多種多樣,可以從病因角度將反复感染的兒童分為4類[1]:
1
“正常”兒童:
正常兒童多是因為各種外在原因等暫時性因素導致其容易被感染。
-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中的孩子的感染次數有很大差異。兒童每年呼吸道感染約4-8次;部分嬰幼兒(尤其是與外界人群接觸較少者)每年僅1-2次感染,而其他嬰幼兒(尤其是有哥哥姐姐或者在托兒所/學前班者)每年可能有10-12次感染。
-
同時還需要注意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一些感染的發生。
比如:是否居住或學習場所的環境不衛生或人員擁擠?是否家庭成員或其同學常常有感染患者?是否存在營養不良?是否衛生習慣不好(比如喜歡吮吸手指或不喜洗手)?是否有飲食、水源、空氣等環境污染的情況?是否有寵物等動物攜帶病原的情況?是否休息不好?是否既往曾濫用抗生素、激素或其他藥物?。
-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吸煙導致兒童被動吸咽會增加其發生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2 特應性(過敏)疾病兒童患者:
特應性(過敏)疾病兒童患者因其經常發作的過敏性症狀常被誤診為“感染”、同時過敏性疾病的發作也可能導致其容易被感染。
-
首先,這些孩子很多所謂的“感染”其實只是過敏症狀。
比如說“慢性或複發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實可能是慢性過敏性鼻炎;也有些孩子常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咳嗽和喘鳴,常可能被誤診為“肺炎”或“支氣管炎”,但其實是反應性氣道疾病或哮喘(簡單的鑑別方法是:以抗生素治療這些咳嗽或喘息效果不好,但如果使用抗過敏/平喘藥物則療效良好)。
-
其次,這些孩子也更可能發生反复而持續的上呼吸道感染,例如鼻竇炎、鼻炎和中耳炎。
其原因可能是[1]:(1)在過敏狀態下,呼吸道上皮會呈現炎症狀態,而很多病原體對炎症狀態上皮的黏附和滲透性會增強;(2)人體在過敏狀態下,對某些病毒和細菌等病原體的免疫應答可能出現異常。
3 其他慢性疾病兒童患者和免疫缺陷兒童:
這兩部分兒童則是因其他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導致其容易被感染。
常見慢性疾病包括:囊性纖維化(呼吸道纖毛異常)、胃食管反流、先天性心髒病、某些解剖結構缺陷等。
在這四類兒童中,正常兒童(感染源)的暴露增加、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存在慢性疾病(包括解剖學異常)依次是兒童反复感染(特別是局限於單一器官和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因,而免疫缺陷兒童只佔很小比例。
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應該對反复感染的兒童進行分類管理,才能有的放矢地採取不同的診療策略,既要防止過度醫療及避免浪費醫療資源,也要積極尋找導致“反复感染”的原因並儘可能處理根本病因,更要重點保護那些免疫缺陷兒童,最大限度使其生命和健康少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害。
那麼,各類兒童表現上有什麼不同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不同類別兒童反复感染時的區別[1] 1 “正常”兒童:
約佔反复感染兒童的50%(國外數據)。
正常兒童發生的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感染,而且他們生長發育都正常,疾病的恢復(或對正確治療的反應)比較迅速,可完全康復,而且在感染間期狀態還不錯。
2 特應性(過敏)疾病兒童患者:
約30%(國外數據)反复感染兒童存在特應性(過敏)疾病。
這些小朋友的生長發育通常也是正常的,過敏症兒童患者可能有某些特殊體徵,例如“過敏性黑眼圈”等。
如果查到總IgE升高(如>100IU/mL)提示可能為變態反應(作者註:只是“可能”,而不是“確定”)。另外,還需要注意:免疫缺陷和過敏性疾病有時可同時存在。
3 慢性疾病兒童患者:
反复感染兒童中約10%(國外數據)存在除過敏症或免疫缺陷外的慢性疾病。
患有非免疫缺陷病的慢性疾病兒童常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或遲緩、病態外貌及某些特徵性的體徵。
這些小朋友們易於發生耐藥微生物的感染:例如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假單胞菌類、耐萬古黴素腸球菌等。
4 免疫缺陷兒童:
在反复感染的兒童中,約只有10%(國外數據)存在免疫缺陷。
人體的免疫系統比較複雜,免疫缺陷可能是原發性或繼發性的。其中: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總發病率約為1/10000。現已知有超過400種原發性免疫缺陷疾病,其中大部分都需要通過基因檢測來確診。
以下任一情況均提示患兒可能(而非一定)存在原發性免疫缺陷:
(可上下滑動查看)
-
繼發性免疫缺陷:某些疾病狀態、特殊用藥、損傷、既往手術操作和早產等都可導致免疫系統功能障礙。繼發性免疫缺陷比原發性免疫缺陷更常見。現已確認超過50種可導致繼發性免疫缺陷的疾病,常見的包括HIV感染、糖尿病、惡性腫瘤和使用免疫抑製劑等。
如果孩子反复感染,需要注意些什麼嗎? 1 “正常”兒童:
患兒家長不必過度焦慮,一方面尋找可能導致其容易反复感染的外在原因,從而盡量規避那些可能導致孩子反复感染的外在原因,另一方面,在感染時遵循醫生的建議,注意觀察,沒必要去做過度檢查和治療,特別是不要濫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球蛋白。
2 特應性(過敏)疾病兒童患者:
定期去兒童過敏科或兒童呼吸科醫生處隨診,進行相關檢查並規律治療,同時也要注意區別過敏與感染,不要濫用抗生素。
3 慢性疾病兒童患者:
應該由醫生尋找導致其反复感染的慢性疾病所在,然後指引其到相應的專科醫師處進行相關檢查及治療。
4 免疫缺陷兒童:
醫生應該指引其到免疫專科醫生處進行相關檢查,確定其免疫缺陷病的具體類型。
同時指導家長注意嚴格保護患兒,減少其接觸感染病原的機會,在其發生感染時應該給予更加積極的強力抗感染治療(某些患兒可能還需要定期予以丙種球蛋白、預防性抗生素或其他特殊治療)。另外,大部分免疫缺陷病患兒不應接種減毒活疫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雖難關在前,但只要不畏艱險、意志堅定,秉承科學精神,就有望斬關奪隘,順利通過兒童反复感染這一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