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健康長壽為人所嚮往,善待生命是我們的神聖使命,養生保健就是保養生命,自古以來中醫養生又尤為提倡藥食同源以“治未病”。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食物的客觀效果與中藥藥物有相似之處,在《本草》等古籍中也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味、歸經、功能和主治。
在祖國醫學第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食飲有節,謹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等句,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能單靠藥物,必須密切配合飲食調理。
古代名醫扁鵲也認為,飲食調理是醫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邀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已設有“食治”專篇,收載藥用食物154 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類。
有不少中藥,人們也常當作食品來服用,如枸杞子、首烏粉、冬蟲夏草、薏苡仁、金銀花、西洋參等。正是由於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當作食物,食物也有性、味、歸經之分,有著良好的食養、食療的效果,所以,古代醫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與藥物等同起來,而且在疾病的早期人們普遍認可食養比藥補更佳,因為食養安全療效又不傷身。
“藥食同源”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強大物質基礎,佔據重要地位。“藥食同源”與養生保健融為一爐,既有藥物與食品的綜合作用,又能滿足營養與保健的需求。
所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借藥之力,藥助食之功”,二者相輔相成,突出顯示了“藥食同源”在中醫養生保健中的獨特優勢。
綜觀中醫典籍所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之方藥,食療之多,數以千計,主要是健脾補腎二法,因為扶正固本、調和氣血是抗衰老的保養生命的治則。先天之腎與後天之脾的生理活動協調、平衡,營衛暢達,精髓足以強中,水穀充以御外,自然益壽延年。
何謂“藥膳”?它是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結合現代科學方法,製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其中包括食療、食養等。
藥膳是一種特殊食品。既是藥物與食品的綜合作用,又能滿足營養與保健的需求,具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強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人體免疫系統是維護自身健康的主要防線。免疫功能的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其根據在於人們飲食不均衡,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使機體調節機能下降,而不能正常運行所致。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社會的變化,調節免疫是延緩衰老的核心,健康是長壽的根本保證。
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兩大途徑,除了生活方式飲食起居環境、精神衛生外,更重要一條是利用天然食物來營養調節機體的生理活動和預防疾病。因為一切生物都有分解外來物質、合成自身物質、排除異己、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的作用。“藥食同源”正是符合這種養生保健理念的獨特方式。
“藥食同源”的功能符合現代營養免疫學理念。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中醫養生保健具有獨特的循道、養德、排毒解毒等特色。“藥食同源”不僅開中醫養生保健之先河,且經久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成為獨特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