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刺
“倒刺”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尤其在乾燥的季節,更容易出現。這些“倒刺”在醫學上稱為“逆剝”,是指從甲皺襞的近端或側緣開裂而翹起的小長三角形表皮,無意當中碰觸時疼痛明顯。
為什麼只發生在指甲周圍? 指甲周圍的皮膚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相對於其他部位的皮膚更乾燥;這個部位是最容易與其他物體發生摩擦的部位,因此,更容易長倒刺。 乾燥和摩擦是“倒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很多人由於職業的原因或者做某些動作會經常摩擦(比如經常用手挖東西)就會出現很多倒刺。經常咬指甲、啃手指或經常接觸一些刺激性的物品,也容易引起倒刺。倒刺形成與維生素缺乏並無明確關係。
小倒刺,危害大! 處理倒刺,有用牙齒咬掉的,有用手撕拔的,有用剪刀剪的,各式各樣。 “倒刺”只是皮膚淺層損傷,本不足為患,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比如:撕拔倒刺時方向錯誤會越撕越大,越撕越深,造成皮膚深層損傷。 手是人體當中每天接觸外界物體最多的部位,倒刺創口雖小,但也為細菌入侵打開方便之門。一旦感染,可能會引起甲溝炎、甲下膿腫或膿性指頭炎。有的需要拔甲,有的需要切開排膿,嚴重者可能會發生骨髓炎,如果細菌通過血液循環擴散至全身,可能會引起膿毒血症,有的人為此付出截指的代價,雖然是極少數,但不可不防。
倒刺的正確處理方法是什麼? 很多人一看到倒刺,忍不住去咬或撕掉它,而且很享受這個過程,樂此不疲。估計很多人也知道這樣做不對。 正確的做法是先用溫水浸泡有倒刺的手約數分鐘,等指甲周圍的皮膚變得柔軟後,再用指甲鉗或小剪刀(最好用酒精消毒一下)在倒刺的根部將其剪掉。然後抹點護手霜。如果倒刺周圍紅腫或跳疼,則很可能是出現了感染,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預防倒刺是關鍵 平時注意手部的保護和護理,注意保濕,洗手之後可用一些油性較大的護手霜。多吃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鋅及硒的食物有助於防止肌膚乾燥。洗手的時候最好不要用鹼性洗手液或肥皂,否則會加重倒刺生長。